建在贫民窟废墟上的公园 哥伦布公园
华埠哥伦布公园有上百年历史,它是在贫民窟“五点”(Five Points)被彻底铲除后的废墟上建起来的,随着时光流逝,它被圈入唐人街并成为华人的休闲场所。人们在树荫下打牌、下象棋、聊天、唱粤剧,儿童在游乐园荡秋千,其乐融融。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,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来到这里,看到满目疮痍的公寓楼和肮脏的街巷时,是多么震惊。
1842年,狄更斯到五点逛了一圈,他是这么描述的:窄小的街巷,七拐八弯的,到处都是泥土和秽物…堕落淫荡使得这里的房子过早地衰败。看那蛀虫侵蚀的梁柱正在坍塌下来,破损的窗户晦暗地遮蔽着,像在酗酒斗殴中被打伤了眼睛。
丹麦年轻人雷斯目睹五点惨况
五点的存在贯穿了19世纪约四分之三的历史,当丹麦年轻人雷斯(Jacobs Riis)于1870年来到纽约时,看到的贫民窟跟狄更斯所见的可能没什么差别,只是当地的主要居民由从前的爱尔兰人变为新来的意大利人,街上听到的小贩叫卖声夹杂着听不懂的意大利语。
雷斯初到纽约时,也像五点的穷人一样落魄,曾经一度露宿街头,靠慈善机构的救济填饱肚子。这个21岁的失恋年轻人,怀着一颗破碎的心离开家乡,希望在新的国土上开始新的人生。
少年时代的雷斯爱上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孩,但女孩的父亲拒绝把女儿嫁给他,于是雷斯前往哥本哈根当木匠学徒。几年后,当雷斯回来时,伊丽莎白已经跟一个骑兵军官订了婚,雷斯伤心之下远走他乡,揣着伊丽莎白的照片和一撮头发,以及40美元,乘船来到美国。
走在熙熙攘攘的纽约街头,看到四处都是生猛喧闹的人群,他大概被吓坏了,第一天便花了手里一半的钱买了一把手枪。雷斯到处找工作,去过匹兹堡、费城、纽约上州,当过木匠、矿工、农场帮手、推销员,失业时睡在街上,穿破烂衣服,吃餐馆施舍的食物。这段时间里,他去过五点,目睹了这个城市最贫穷的低层人士的生活,也许自身的漂泊经历使他心底萌发了真切的同情心。
雷斯很快便脱离了困境。通过熟人介绍,他先后在几家小报工作过,后来受聘于当时发行量最大的《纽约论坛报》,成了一名警线记者。他的办公室就在五点附近的警察分局旁边。
这时候雷斯的爱情也出现了转机,伊丽莎白的未婚夫去世,雷斯写信向她求婚,刚刚失去爱人的伊丽莎白很生气,写了一封拒绝信让雷斯的母亲转交给他,但雷斯的母亲偷偷把信藏起来。过了一阵子,伊丽莎白回心转意,她的未婚夫曾经告诉她,如果他不幸死了,她应该嫁给一个爱她的人,即便她不爱那个人。于是,伊丽莎白接受了雷斯的求婚。
雷斯是个头脑一根筋,非常执着的人,他用追求伊丽莎白的勇气和坚韧不拔之心,决心要披露五点的非人生活。
真实报道改变五点贫民窟命运
1880年代,他掌握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工具:摄影。当时闪光灯刚开始使用,雷斯是最早使用闪光灯的摄影师,他拍摄的很多暗无天日的贫民窟照片,便使用了这项新技术。他撰写了一篇18页图文并茂的报道“另一半人如何生活”,于1889年圣诞节刊登在一份杂志上。一年后,他把贫民窟的照片和报道结集出版,五点触目惊心的悲惨境况披露在世人面前。
这本书引起了轰动,推动了当时改革派人士正在倡导的改造贫民窟运动。在雷斯的镜头下,人们疲惫地蜗居在没有窗户的公寓里,衣衫褴褛的儿童挤在暖气出风口取暖,房子破败,垃圾成堆,被拍摄的人目光呆滞地望着镜头,人们的眼里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。
当时五点最核心的街巷是意大利新移民聚居的茂比利弯道(Mulberry Bend),雷斯估计那里住了5000多人,如果数字可靠的话,那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。
1887年,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彻底改造这个让纽约名声狼藉的贫民窟,州议会立法通过“小公园法案”,政府获得授权征收私人房产来建造公园。该法案的目的是改造工人阶层居住的过度拥挤区域,让他们生活在空气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。中央公园的设计师之一瓦斯(Calvert Vaux)提出了公园的设计方案,但拆除五点的工程受到阻力,尤其是受到房产业主的抵制,因此工程的实施拖了好几年。
当时的社会改革者,认为贫民窟的环境直接导致了穷人悲惨的生活,因此改变居住环境是改善穷人生活的必要一环。这个理念影响了后来纽约对城区贫民窟的改建方案。
1895年,五点的房子终于被拆除,两年后建起茂比利弯道公园。公园有一片片的草地和适合行人漫步的弯曲小道,但不适合于做运动。1911年,公园该名为哥伦布公园,草地被改建为游乐场,体现了人们赋予公园的现代理念,即公园是是一个活跃的、充满生气的运动场所。
随着华埠扩大地盘,意大利人被挤到坚尼路北部,哥伦布公园里唱起了粤曲,树起了孙中山塑像,曾经骇人听闻的五点也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