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美死人最多的街角:宰也街“血角”
纽约唐人街早期只有3条街:勿街、披露街、宰也街(Doyers Street)。宰也街又短又弯曲,大约200英尺的长度,却有好几个弯角,幅度大的弯角形成90度,非常适合于埋伏。早年华人黑帮经常潜伏在拐角处,手持斧头,出其不意袭击敌对帮派。在帮派混战的年代,这条街上死了很多人,宰也街因此臭名昭著,被称为“血角” (Bloody Angle),是全美国死于非命人数最多的街角。
《纽约黑帮》一书的作者赫伯特·阿斯伯雷写到华人黑帮时,也是从宰也街写起,因为这里是黑帮交战的烽火口。他指出,宰也街是唐人街的神经中枢,也是唐人街跌宕起伏生活场景的所在地。但它像一个孤儿,早期的历史学家都忽视它,没留下关于它的起源和历史的记载。
名称来自于一个姓宰也的人,传说此处藏有巨额宝藏
很多资料都显示,宰也街的名称来自于一个姓宰也(Doyer)的人,他于18世纪末在宰也街和包厘街交界的地方建了个酒窖,后来搬到别处,名字却永久地留下来。可能某个油漆工疏忽,漏写了宰也后面的逗号(Doyer’s Street),于是这条街变成了Doyers Street。
不知为何,这个位于街角旮旯的酒窑,却留下了一个神秘传说。据说,业主早年在酒窖某个偏僻处藏了一大笔钱,有350万元之巨,因此引来了许多人前来寻宝,时不时有人来这里敲敲打打,希望能挖到宝藏。每过几年,都会有人突然冒出来,声称是宰也的后人,想继承宰也那笔神秘财产,当查阅政府记录发现根本没有这笔财产后,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。19世纪中期华人开始落脚在宰也街,有历史资料甚至记载一个华人夜夜在酒窑旧址敲墙壁挖地库,想找到那笔不曾有人见过的钱财。
宰也街2号,靠近包厘街处,曾经是唐人街最有名的酒楼——探花楼(Chinese Tuxedo)。这间酒楼有东方风情的雕花栏杆,屋顶立着一只雄鹰雕塑,东西合璧的装饰风格很引人瞩目,加上靠近包厘街主干道,人流很多,很多美国人慕名来到唐人街观光,顺便到探花楼吃顿中餐,是必要项目之一。
探花楼斜对面是唐人街老戏院,这里有戏班唱粤曲,满座的时候有数百人,周末尤其热闹,戏演到深更半夜。老戏院是华人的公共娱乐场所,本来不卷入黑帮争斗,但有一回帮派在戏院里展开一场大屠杀,死了几人。同时,又有一个喜剧演员因为拿敌对帮派开刷,被帮派暗杀,从此戏院走向衰落,1911年关闭。该址后来改为一家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。
小巷窄小弯曲,数次火灾死伤十分惨重
宰也街经常发生火灾,由于街道太窄小,消防器具难以进入,因此救火十分困难,好几次火灾都蔓延成大火,死伤十分惨重。有一次是老戏院楼上的酒楼起火,烧死了几个人。附近15-17号楼房,历史上曾经发生两次大火,甚至惊动了纽约市长。1939年的那次火灾死了7人,受伤16人,包括好几个消防员。
据当时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住对面的一个女人凌晨4点半发现楼房起火,赶紧敲响警报,火越烧越旺,消防员竭力遏制大火蔓延,但火舌还是延伸到了隔壁。市长拉瓜迪亚早上5点多来到现场,看着消防员在窄小弯曲的小巷奋力灭火,他宣布,终有一天要把唐人街夷为平地。
地检署拉了一帮华人去查问,想调查究竟怎么起火的。问完话之后,助理检察官到失火的楼房去勘探,发现每层楼都被隔成一个个小房间,每个房间里摆着铺位,还有小炉子、餐具,估计有人做饭引起火灾。本来这幢楼是不能住人的,却被非法改建为单身汉寄宿公寓。
这条小巷有一家老外最爱的粤式点心餐厅,叫南华茶室。南华茶室开业于1920年,是唐人街现存最古老的餐厅。南华茶室最初由蔡姓业主创办,70年代由餐厅邓姓经理接手,邓家两代人把南华打造成一个复古风餐厅,很多人就冲着这怀古气息而来。
一百年翻过去,宰也街早已恢复了太平,再也没有斧头帮出没,再也没有血腥凶杀现场,街道还是破旧窄陋,但却是游客最爱逛的地方。这里有便宜的老式理发店,马来风味地下餐厅,台湾武昌排骨,兰州拉面,仍然是烟火气很重的地方。
大概正是这种很接地气的氛围,加上200年历史沉淀,宰也街现在成了一个很潮的地方,有人借用探花楼的名字,在旧址斜对面开了家新的探花楼,但如今人们的品味跟100年前已经不一样。老探花楼的装饰极为繁琐浮华,新探花楼则简洁低调,但“探花楼”几个字却是百分百复制了老探花楼的招牌。